close
棕子香,香廚房。
艾葉香,香滿堂。
桃枝插在大門上,出門一望麥兒黃。
這兒端陽,那兒端陽,處處都端陽。
時光匆匆,轉眼間,又是粽香飄起時。
農歷5月5日,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,它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,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。
端午起源
端午節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(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)崇拜龍圖騰的部族,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,後來才演變成紀念屈原的日子。
屈原,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。他倡導舉賢授能,富國強兵,力主聯齊抗秦,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,屈原遭饞去職,被趕出都城,流放到沅、湘流域。
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,心如刀割,於五月五日,在寫下瞭絕筆作《懷沙》之後,抱石投汨羅江身死,以自己的生命譜寫瞭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。
屈原死後,楚國百姓哀痛異常,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。漁夫們劃起船隻,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。
漁夫們拿出飯團等食物丟進江裡,喂飽魚蝦,防止去咬屈原的身體。後來演變為用楝樹葉包飯,外纏彩絲的棕子。
以後,在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瞭龍舟競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黃酒的風俗,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。如何申請企業社
端午別稱
端陽節
據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,因仲夏登高,順陽在上,五月正是仲夏,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,故稱五月初五為“端陽節”。
重午節
午,屬十二支,農歷五月為午月,五、午同音,五、五相重,故端午節又名“重午節”或“重五節”,有些地方也叫“五月節”。
浴蘭節
端午時值仲夏,是皮膚病多發季節,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。漢代《大戴禮》雲:“午日以蘭湯沐浴”。
解粽節
古人端午吃粽時,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,長者為勝的遊戲,故又有“解粽節”之稱。
女兒節
明沈榜《宛署雜記》:“五月女兒節,系端午索,戴艾葉、五毒靈符。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,飾小閨女,盡態極研。出嫁女亦各歸寧。因呼為女兒節。”
菖蒲節
古人認為“重午”是犯禁忌的日子,五毒盡出,因此要驅邪避毒,在門上懸掛菖蒲、艾葉等,故端午節也稱“菖蒲節”。
端午風俗
賽龍舟如何登記公司
每年到瞭端午這日,各地的龍舟競相爭渡,為節日帶來無上的熱鬧。
插艾草
艾、菖蒲和蒜被稱為“端午三友”。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,它們所產生的奇特芳香,可驅蚊蠅、蟲蟻,凈化空氣。
沐蘭湯
蘭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,有香氣,可煎水沐浴。《五雜俎》記明代人因為“蘭湯不可得,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”。後來一般是煎蒲、艾等香草洗澡。
采藥
采藥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。《夏小正》載:“此日蓄藥,以蠲除毒氣。”采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,藥性好,才於此日形成此俗。
掛香包
香包又叫香袋、香囊、荷包等,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,有用碎佈縫成的,內裝香料,佩在胸前,香氣撲鼻。
五色線
中國傳統文化中,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 青、紅、白、黑、黃 被視為吉祥色。孩子們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,以保安康。
打馬球
馬球,是騎在馬上,持棍打球,古稱擊鞠。三國曹植的《名都篇》中便有“連翩擊鞠壤”之句。
畫額
端午時用雄黃酒,在孩子的額頭寫“王”字,一可借雄黃驅毒,二可借猛虎鎮邪。
端午食俗
吃粽子
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。它是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。吃粽子的風俗,千百年來,在中國盛行不衰,而且流傳到朝鮮、日本和東南亞諸國。
飲雄黃酒
俗語有雲:“飲瞭雄黃酒,病魔都遠走”。在古代,端午這一天大人常飲雄黃酒,而小孩則用雄黃酒點塗於額頭、手心等處,用以除蟲辟邪。
煮茶蛋
蛋分雞蛋、鴨蛋、鵝蛋等。蛋殼塗上紅色,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,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,祝福孩子“逢兇化吉,平安無事”。
食鱔魚
端午前後是鱔魚肉最嫩、最有營養的時候,所以有“端午黃鱔賽人參”的俗諺。黃鱔是很好的補養品,具有補中益氣、滋補肝腎、祛風通絡等功效。
汲取午時水
端午節中午十二點整汲取的午時水,全無毒氣,可以久藏,不會變質發臭,具有解熱去毒的功效,而且用來泡茶釀酒會特別的香醇濃鬱。
端,為初;午,為正。這最初始的,最中正的,或許才是,人類漸行漸遠的準繩。
端午,有粽子、艾草的清香,有龍舟競渡的歡騰,有屈原的故事,有五色線、長命縷的祝願……它還可以是一抹鄉愁,一份眷戀。
設立境外公司
行端,念正,方為端午。讓我們在這個傳統節日裡,追思過去,展望未來,祝您端午安康吉祥,平安幸福!
全站熱搜